收藏老酒的朋友们,经常会遇到各种老酒行话,此时如果完全听不懂,那就有可能被人识破是新手,遭人“暗算”几率可就高了。
今天整理了老酒界流行的行话,闲话不多说,让我们一起学起来吧!
四大、八大、十七大,您没有听错,这可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,而是指“四大名酒”、“八大名酒”、“十七大名酒”……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国一共举行了五次评酒会,每一次评酒会,都会有新品牌上榜,直到最后一届,共有17大名酒!
1952年,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年头,我国开始重视白酒行业规范发展,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评酒会。

会上评选出了四个国家级名酒:茅台酒,汾酒,泸州老窖,西凤酒。
但是各位亲,这时候还没有重量级别名酒——五粮液哦!
1963年,又举行了中国第二届评酒会,评出了八大国家级名酒,即茅台、古井贡、董酒、汾酒、五粮液、西凤、泸州老窖以及全兴大曲,它们又被称为“老八大”。

在1979年的第三次评酒会上,又刷新了老八大的排名。
西凤酒、全兴大曲不幸落榜,剑南春、洋河大曲取而代之上榜,成为了“新八大”名酒。

1984年,举行了第四届全国评酒会,会上共评出了十三种名酒: 茅台酒、汾酒、五粮液、洋河大曲、剑南春、古井贡酒、董酒 、西凤酒、泸州老窖特曲、全兴大曲酒、双沟大曲、特制黄鹤楼酒、郎酒。
被酒民们亲切地称为“十三大”。

1989年,举行了第五届评酒会,这也是最后一届评酒会。
会上评出了十七种名酒: 茅台酒、汾酒、五粮液、洋河大曲、剑南春、古井贡酒、董酒 、西凤酒、泸州老窖特曲、全兴大曲酒、双沟大曲、特制黄鹤楼酒、郎酒、武陵酒、宝丰酒、宋河粮液、沱牌曲酒 。
那时候中国的白酒行业百花齐放,是白酒最热闹、品类最多的时代……这届评酒会之后,中国名酒便在十七大上画上了句号!

也就是董酒中的一种老酒。
该酒标上商标图案鲜艳,红色的圈环、红色的火炬配以红色“红城”二字,寓意董酒的产地遵义是红色之都,俗称“红城牌”董酒。
该牌从七十年代初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。

1981 年,蓝董取代白底黑边董酒被推向市场,该酒酒标为蓝白相间,故俗称“蓝董”,使用至1983 年。

1983年,“白董”问世,该酒酒标为白红相间,为了与之后的“红董”相区分,藏家称之为“白董”。
1989年,红董问世,其酒标由于通体红色,故名“红董”。
20 世纪90年代初,褐董被推向市场,该酒因酒标呈黑褐色而得名。


酱瓶茅台,是当时的专供茅台。
瓶子是偏黑土黄色的,叫黑酱;瓶子是黄色的,叫黄酱。


1967 年左右,茅台酒舍弃了之前的酒背标,开始采用一种新的背标——
上面书写着“茅台酒是全国名酒,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,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。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开展三大革命运动”等文字……
因此,有“三大革命”文字背标的茅台酒也被人们称作“三大革命”茅台;该类瓶标一直到 1983 年才结束使用。

1983年,内销“五星”茅台酒更换了背标文字,“三大革命”背标停用,采用有黑体“茅台酒”三个字的背标,“三大革命”茅台至此结束。
这一时期,内销茅台酒正标落款仍然为“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出品”,因此被称为“地方国营茅台酒” ,一直持续至1986年。

1986 年,内销五星开始使用彩色外盒包装,年底厂名由“地方国营茅台酒厂”改为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”;
内销五星出现防盗铝盖,酒的容量由 540 毫升改为 500毫升,俗称“铁盖茅台” 。

五粮液正标图案正中有长江大桥图形,一般上方标注着“长江大桥”,这款酒是长江大桥牌五粮液。
1982年,停止使用“长江大桥”商标。

五粮液正标图案正中有两盏酒杯,下面标注着“交杯牌”,俗称交杯五粮液。
“交杯牌”五粮液一直至 1986 年左右才退市,在白酒收藏界一直关注度很高,收藏价值也很高。

通常收藏的五粮液主流瓶型形似萝卜,俗称“萝卜瓶”,(以上两瓶展示图都是萝卜瓶);
麦穗瓶于1982年五粮液首创,瓶身凹凸纹组成的麦穗图案,非常富有质感;此外,酒标为竖形酒标,用颜色区分为上下两部分,上半部分为白色底色,下半部分为褐色底色。

对称标指的是酒标中金色麦穗对称的五粮液;金标即为五粮液酒标下方的五粮图案为金色,此外,酒标外沿有一圈金边装点,与金色铝旋盖色彩呼应,颇显高贵典雅。

看过了这些老酒行话,您有没有收获呢?
老酒的行话,可不止上面这些哦,老酒收藏里边学问可大着呢……诸如四新汾酒、工农牌郎酒等等,还有很多老酒术语等着我们一起去学习呢,我们以后再慢慢分享吧。